我們都值得擁有愛!

最近有部很紅的韓劇《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》。顧名思義,這套劇是與精神病有 關,劇中主⾓各有各的⼼理問題,該劇透過主⾓們的傷痛,描繪出⼀段治癒⽽溫馨 的故事。讓此劇在受到廣⼤的迴響時,也令觀眾對⼼理疾病有更多的了解。




那.....⼼理疾病到底是什麼呢?

⽣⽽為⼈當然就會有想法、有感覺,尤其是在⾯對⼀些困難的處境時,很⾃然地就 會有焦慮、憂鬱等情緒波動或是睡不著、胃⼝不好等⽣理狀況,這些都是很常⾒的 壓⼒反應。只是⼤部分的⼈在壓⼒過去後,⼤都會漸漸平穩下來回復到正常⽣活。 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這些情況⼀直持續並影響到⽇常作息,如⼯作、學習、社交及 ⾃我照顧能⼒等,則有可能是⼼理疾病的前兆。


要到什麼程度才會被稱為是⽣病了呢?

在醫療上,⼼理疾病⼤都被看作⼀種伴隨特定症狀與徵候的「持續狀況」。

健康與疾病是⼀種相對性的關係,兩者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。⼀般⽽⾔,當我們⾝體開始有流⿐⽔、喉嚨痛的跡象時,我們知道⾃⼰可能著涼感冒了;可是當我們 ⼼情低落、失眠的時候,我們通常不會認為⾃⼰可能⽣病了。招致⼼理疾病的原因 是往往是由⽣理、⼼理和社會三⽅⾯影響所引起的。「⽣理」指的是所有的⾝體元 素,例如:基因易感性、體質等等;「⼼理」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(包含潛藏在潛 意識裡的東西)、情緒等等;⽽「社會」指所有的環境⾯向,例如:家⼈、朋友、⼯ 作、氣候、社會氛圍,⼈際網絡等等。這三種因素彼此互為因果影響個⼈的⾝體機 能、⼼理感受和社交⽣活的狀態。

所以說⼀個⼈的健康狀態不單只會受個⼈影響,也與⽣活事件或周遭反應息息相 關。⼈是社會動物⽣存於⼈際關係中,往往當我們⾝處⾼壓的環境時(例如:親友離世、外派⼯作等等),若能得到周邊好友的⽀持⿎勵,也許⼀時⼼理上的⼩感冒 很快就能痊癒了,免於轉成重⼤疾病的危機回到⽇常⽣活的軌道上。


⽣病了該如何治療呢?


⼼理疾病的治療有五個重要原則。

第⼀,建立穩固的治療關係。 ⼼理疾病的治療過程中,病⼈需要向醫師毫無保留地陳述他的⼈⽣與⽣病經驗,醫師需要根據病⼈的陳述與表現做判斷;⼀個療程往往需要數個星期甚⾄數個⽉的時間,⽽病⼈與醫師間的相互信任與密切合作是邁向成功的基礎。

第⼆,是避免立即的危害。 在⼼理病症狀嚴重到影響現實感時、情緒太過低落或強烈時,病⼈或許會有傷害⾃ ⼰或是他⼈的風險。此時安全是第⼀要務,全⽇住院或積極的藥物治療可能是有必 要的。

第三,治療型式多元化。 ⼼理疾病有許多治療型式,包括藥物治療、⼼理治療、藝術治療、職能治療等等, 視疾病類型與病⼈需要⽽定。對於某些特定疾病⽽⾔,藥物治療是最主要且必要的治療⽅式。需要病⼈與醫師充分討論以擬定符合個⼈狀況的治療計畫。

第四,有時需要他⼈的參與。 由於病史與精神狀態表現是診斷⼼理疾病的重要資訊,來⾃⾝邊重要他⼈的訊息常常可以補⾜病⼈個⼈的陳述,特別是當疾病影響到病⼈對⾃⼰及環境的判斷時。另 外,家屬與重要他⼈也可以提供情緒上的⽀持,以及避免成為病⼈難以承受的壓⼒來源。

第五,有時需要長時間治療; 治療有時候僅能改善部分症狀。病⼈需要學習如何與疾病相處共存,找到⽣活的⽬標,無礙⾃⼰積極地扮演⽇常⽣活中的各種社會⾓⾊。(以上五點摘錄⾃衛⽣福利部「認識精神疾病」專輯⼿冊)


從以上的治療原則,我們可以了解到,⼼理疾病的成因相當複雜,牽涉到遺傳、體 質、個性、環境壓⼒等種種因素,⽬前暫時未有完善的⽅法可預防。然⽽,⼀般來 說患者在病發前⼤都會出現先兆或徵狀,例如情緒持續低落、胃⼝⽋佳、長期失 眠、疏於⾃理等⾏為。如能及早察覺並適當地介入治療,便可避免病情惡化,增加 康復的機會,逐漸恢復正常的⽣活。

現在的社會是抱持著開放與同理的原則去瞭解⼼理疾病。當我們注意到⾃⼰有可能 染上⼼理上的⼩感冒且正在放⼤負⾯想法的漩渦時,請不要害怕看醫⽣或求助他 ⼈;愛⾃⼰就是從每⼀天接納⾃⼰的情緒開始,別忘記我們都值得擁有愛! 


留言